大連船舶重工的光榮與夢想
2009-10-13 08:12:22 來源:東北新聞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2009年,大連船舶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集團公司風雨兼程走過111年歷程。一個多世紀里,她先后經歷了俄日殖民統治、中蘇合營、獨立經營、企業分建和整合重組的奮斗歷程。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大船集團(位置 評論 新聞)建設發展日新月異。111年后的今天,昔日被稱為“小塢”的修船廠,已建設成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大型現代化船舶制造企業。這里曾創下中國造船業60多個第一,這里每艘船下水時濺起的海浪都述說著中國造船發展史的輝煌與榮耀——
60載光輝歲月
60年前,隨著共和國誕生的隆隆禮炮,沿海、內河及遠洋運輸船舶成為了百廢待興新中國的急需。1955年國務院決定將工廠擴建為遠洋船舶(位置 評論 新聞)生產基地,并列入國家“一五”期間重點工程項目,大船集團第一次大規模建設拉開了序幕,廣大員工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掀起了第一次創業熱潮。經過這次建設,大船集團實現由單一修船向造修并舉的戰略性轉變,生產能力及技術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從采用焊接(產品庫 求購 供應)工藝成功修復萬噸級遠洋貨輪“契卡洛夫”號,到建造新中國第一艘4500噸級油輪、第一艘5000噸級貨輪,所積累的經驗為建造萬噸船舶創造了有利條件。
上世紀60年代,正當大船集團臥薪嘗膽向更高目標邁進的時候,受三年自然災害及蘇聯專家撤走的影響,大船集團進入全面調整時期。而隨后爆發的“文革”運動,打亂了正常生產工作秩序。這一時期雖然工廠成為“文革”的重災戶,但廣大干部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排除各種干擾,迅速恢復生產,先后設計建造了大型遠洋船舶、導彈驅逐艦、大功率低速柴油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大型螺旋槳(產品庫 求購 供應)、新型閥(產品庫 求購 供應)門、焊接錨鏈(產品庫 求購 供應)、電焊條、高壓空氣瓶(產品庫 求購 供應)等產品,大船員工在逆環境中經受住了考驗。
1966年5月,大船集團以遠見卓識組建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廠管船舶設計研究所,船研所成立后按中國船舶ZC規范,自行設計了中國第一艘1.5萬噸原油船(船型 船廠 買賣),這是當時國內最大噸位的船舶。船研所雖然幾經反復,人員幾上幾下,但它為后來設計國內具有領先地位、首創軍民品新型船舶、配套產品、非船產品發揮決定性作用,大船集團成為當時國內設計萬噸級船舶型號最多的船廠。
70年代,隨著世界造船業的興起,以及我國對外貿易量的增加,國內對各種船舶特別是大型船舶需求增加,大船集團開始進行第二次大規模建設。建設內容主要是香爐礁新區建設,新建10萬噸級半塢式船臺,10萬噸級碼頭等,老區進行技術改造,新增鋼材處理、平面分段流水線等。隨著新建及改造項目的完成,大船集團成為國內首家具(產品庫 求購 供應)備10萬噸級以上船舶能力的船廠。
在香爐礁新區建設的同時,我國第一艘5萬噸原油船“西湖”號開始建造,由于當時新區還沒形成生產能力,工人們硬是靠人拉肩扛完成了這艘當時國內噸位最大的船舶。1972年6月1.2萬噸大艙口遠洋貨輪“大理”號交工,該船第三艙口長達
作為百年企業,大船集團具有技術人才等優勢,在企業自身不斷發展的同時,大船集團根據黨中央調整一線,重點建設戰略后方的部署,全力支援三線建設軍工科研生產,從1964年開始先后負責包建和支援了重慶齒輪箱(產品庫 求購 供應)廠、重慶造船廠、九江儀表(產品庫 求購 供應)廠、宜昌船舶柴油機廠、渤船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江津增壓器(產品庫 求購 供應)廠、武漢重工鑄鍛、陜柴(船機庫 位置)重工、援越湛江造船工地等十幾家企業,共抽調和派遣近5786名技術工人和管理干部,他們舍棄城市的優越條件,分赴祖國各地投身科研生產,他們顧全大局,犧牲自我,在三線的土地上灑下汗水、留下創業的足跡,為中國造船業發展立下功勛。1984年,分出大連船用柴油機廠、大連船用閥門廠、大連船用推進器(產品庫 求購 供應)廠,目前已成為國內舉足輕重具有影響力的船舶配套企業。如今,那些曾經受益大船集團援建的三線企業,談起這段歷史都會深切記起大船集團人的奉獻精神。
向世界看齊
進入80年代,中國開啟改革開放的大門。面對船舶市場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敢為人先的大船集團人又一次挺身而出,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國造船要出口”的提示,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工廠第一次派出代表常住北京等地了解市場信息,后又設立經營計劃管理部門。1980年5月,大船集團開中國船舶出口之先河,與香港聯成航運公司簽訂了2.7萬噸散裝貨船建造合同,這是中國第一艘按國際規范和標準設計建造的出口船,隨著一紙合同的簽訂,大船集團又一次被推到中國造船業發展的潮頭上,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對國際規范標準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干部工人以“造好出口船,為國爭光”的志氣,完成了“長城”號散裝貨船的建造,打開了中國船舶出口之門,開創了中國船舶工業的新紀元。隨著8艘同類型船舶的建造,大船集團成為國內第一批機電產品出口企業,通過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工廠完成了由過去的單純國內造船向工貿結合的外向型企業艱苦卓絕的轉變。
此后,大船集團開始向國際船舶市場制高點進發,先后自主研發和建造了中國第一艘最大的11.5萬噸和11.8萬噸穿梭油輪、中國第一批最大的6.9萬噸化學品/成品油輪;中國第一艘4.4萬噸成品油輪等,這些船舶被國際航運界譽為“中國大連型”和“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船舶典范”的產品,大大提升了中國造船業的影響力與競爭力。
90年代開始,大船集團加快了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步伐。1995年1月,被譽為“神州第一塢”的30萬噸船塢投產,為該塢配套安裝的900噸吊車是亞洲起重能力和跨度最大的吊車,以該船塢建成投產為標志,大船集團又成為國內首家具備30萬噸超大型船舶能力的船廠,期間,大船集團先后建造了中國最大的9.8萬噸成品油船(船型 船廠 買賣)、中國最大的15萬噸原油船、散裝貨船、中國第一艘5.2萬噸大艙口多用途船等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船舶。
“建大塢、造大船”是幾代中國造船人的夢想,1999年8月,大船集團在國內首次承接5艘30萬噸超大型油船,不僅實現中國幾代造船人的夢想,而且結束了少數造船強國在VLCC領域里的壟斷歷史,樹立了中國造船史上的里程碑。國際航運界評論說:今后全球VLCC市場將由過去的日韓兩分天下變為中日韓三分天下。VLCC的承接建造,是中國造船快速崛起的縮影。
大船集團從1958年建造萬噸輪“躍進”號,到1977年建造5萬噸油船總共用了45年時間,而從1993年承接建造15萬噸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到1998年30萬噸超大型油船的建造,卻僅僅用了6年時間。
此外,大船集團還瞄準高技術、高精度的“雙高”船舶產品,陸續開發建造成功5668TEU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7萬噸級原油/成品油輪、4.5萬噸級化學品/成品油輪、5000噸級三用工作拖船(船型 船廠 買賣)、1.23萬噸滾裝船、11萬噸成品油船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船舶。大船集團在國際造船界、航運界的影響越來越高,《日本經濟新聞》稱大船集團是中國造船“緊追日韓的旗艦”。
1970年大船集團成功建造中國第一座
大船集團在我國海軍大型水面研制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建國以來共建造了44個型號、820艘艦船,是目前國內為海軍建造艦船最多的船廠,中國第一艘炮艇、第一艘潛艇、第一艘導彈驅逐艦、第一艘油水補給船等都是由大連船舶重工建造的,這些戰艦在各個歷史時期為國防和海軍現代化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大連船舶重工由此被譽為中國海軍“艦船搖籃”。
造船精神的發源地
作為百年企業,幾代大船集團人歷練出具有時代特征的企業精神和企業文化,多少年來大船集團不僅造出3000多艘各種船舶,更蘊育了經得起時代考驗的大船精神。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創業精神、到七八十年代敢爭第一的精神,發展到今天“始終站在中國造船工業最前列”創新爭優精神,大船精神激勵幾代人,成為大船集團人的精神財富。
大船集團造就了一代代堅韌不拔、勇于進取,敢于打硬仗的造船職工,這片創業的沃土成為培養和造就“勞模的搖籃”,大船集團先后產生了市以上級勞動模范達1000余人次,其中省部級勞動模范300余人次,全國勞動模范14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5人,全國十大杰出職工、全國十大優秀工人、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三八”紅旗手等20余人次。
在這個英雄群體中有:一絲不茍優質高產的車工詹水晶;“老黃牛”式的刨工方秀貞;“爆炸大王”陳火金;鍛造革新家張玉金;船臺“女鐵人”郭玲華;歷經坎坷壯志不移的設計專家張在勇;有膽有識的優秀企業家王有為;屢建奇功號料的高手戰懷奎;船舶電氣調試大師崔殿鎮;“軍工楷模”的好廠長陳文松;由美國留學于建國初期毅然回國并主持建造了中國首艘萬噸貨輪,主持設計建造了首艘遠洋油水補給船、首臺3000馬力船用柴油機等填補了中國造船多項技術空白的總工程師鄭于儉;為國家“兩彈一星”的發射試驗和核動力潛艇的研制任務作出突出貢獻的許步文、羅裕民;中國造船企業中唯一的工程院院士、主持設計建造了中國首艘30萬噸級超大型原油輪的沈聞孫等。這些造船人的楷模將永遠激勵和鼓舞著員工同心同德、勵精圖治、創造大船集團更加美好的明天。
始終站在中國造船工業最前列
1990年,根據發展需要香爐礁新區分建成立了大連造船新廠,在分建的15年間,新老兩廠發揮優勢取得長足發展。
大船集團成立的這幾年,是百年發展史上發展最快、效益最好、員工受益最多的時期,公司整合兩年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濟總量由成立當年的100億元、造船產量200萬噸,2008年經濟總量達到182億元,連續六年保持25%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今年提高到200億元,成為國內船廠首個產值銷售雙超大“兩百億”的企業,提前一年實現“十一五”目標。
大船集團積極倡導“天天有改革,日日有創新”,通過建立現代造船模式,實現專業生產、流水化作業,以及大量推廣應用船舶建造新技術、新工藝,主力船型建造周期已達到或逼近世界先進水平。VLCC水下周期38天、4250箱集裝箱船水下周期30天,平均一個半月開啟一次塢門。大船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集團堅持綠色造船、數字造船、標準造船、總裝造船、精益造船,設計建造的各種船舶享譽國內,首艘VLCC被譽為“中國先鋒”,2.8萬噸多用途集裝箱被譽為“夢幻型”,11萬噸成品油船被譽為“中國大連型”。11.8萬噸穿梭油船、1.23萬噸滾裝船、23萬噸浮式生產儲油船、NDB半潛式鉆井平臺等都是中國造船業的標志性產品。目前,VLCC、VLOC、11萬噸成品油船、4250箱集裝箱船、7.6萬噸成品油船、18萬噸散貨船等已實現批量化生產。所服務的船東分布在丹麥、挪威、伊朗、比利時、希臘、美國、德國、智利、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同時,中遠集團、中海運集團、中外運長航集團、招商輪船等國有大型航運企業,也是重要客戶。大船重工集團被seatvude評為2009年度世界最佳船廠。
大船集團共分為三個場區,建有船塢6座,其中30萬噸船塢3座,17萬噸級以下船臺6座,舾裝(產品庫 求購 供應)碼頭超過
大船集團將以“重工重任,興企興船,強軍強國”的價值觀為引導;以建設中國最強最大,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大型船舶總裝企業和中國大型水面艦船最強最大建造基地,從而始終站在中國造船工業最前列為動力;以實現中船重工集團公司“新三步走,翻四番”的發展戰略為目標,大船集團確定了保持造船產業穩定發展為核心;依托香爐礁沿岸老造船區域和長興島臨港工業區新規劃區域兩個區域;完善旅順艙口蓋和分段建造、大連灣管子和舾裝件生產、香爐礁周邊分段建造三個配套基地;實現軍民結合、造修結合、船舶和重工結合、船舶和海洋工程結合的四個結合;形成造船、軍工、修船、海洋工程、重工五大產業協調發展的“一、二、三、四、五”的發展思路。到2020年,大船集團造船能力將達到850萬噸,產量達到740萬噸,經濟總量達到550億元。